【编辑】教案分析【通用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案分析 篇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对实际活动的讲解和分析处理,确保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并了解分米和毫米,从而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估测能力,并且能提升整体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为生活学习提供便利。
二、案例描述
(一)设置教学目标
1.本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并认知长度单位,分块学习分米和毫米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原有学习基础上提高分米和毫米的长度预判能力。
2.借助实际测量,保证学生能利用有效的长度单位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描述,教师要建立思维导图,确保学生能有效的理解1m等于10dm、1dm等于10cm以及1cm等于10mm,并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效使用。
3.教师要建构有效的小组学习机制和交流互动,集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也要提升学生勤于动手和善于分析的能力,真正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魅力,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明确教学难点
有效认知并建构1dm、1mm等长度单位结构,能有效使用度量单位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集中描述。
(三)教学具体流程
1.课前导入
师: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量黑板的长度,用哪个长度单位?
生:厘米、米。
师:老师这里有米尺可以借给你量,不过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参与量,可是我又没有那么多米尺,所以我帮大家准备了简易米尺。这根米尺正好一米。你能用它量出黑板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配合着量)
2.课堂教学
(1)认识厘米,设置小组挑战。
师:你能用这根米尺量吸管的长度吗?
小组探究量法:(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量)
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集中分析,得出吸管的长度是10厘米
(板书内容:为10厘米=1分米)
随之引出问题:分米和米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内容:1米=10分米)
教师要带领学生用直尺验证吸管的长度,
师:大家拿出直尺量吸管的长度,看看是不是10厘米?在米尺上找出一分米,数数看一米里有几个一分米?
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
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吗?
开展小组讨论,并借助学生的回答实现课堂问题的有效解答。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分米”的认识。
师:我们认识了1dm,也就了解了1分米的实际程度,现在,老师要求小朋友们在纸上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能做到吗?
(学生独立画线段,教师边检查边给予专业指导。)
师:有哪个小朋友想更大家分享如何利用直尺画出1分米的线段?
生:(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我是从0刻度开始画了一条10cm的线段。老师说过,10厘米等于1分米,那么这条线段就是1dm的线段。
设疑:小朋友画得太好了!可是老师尺子的0刻度磨损了,我怎么画1dm线段(出示一把零刻度磨损的尺子。)
生:可以从刻度7画到刻度17,10厘米等于1分米。
总结:不论从哪个刻度开始画,只要画一条10厘米的线段,就是1分米。
看来大家对1分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就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吧。
(师生一块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你能在咱们身边找到1分米吗?(学生说的过程中引导:如果不是正好1分米长的物体可以用“大约”来表示。)
(2)认识毫米,设置小组挑战
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对毫米的概念进行初步认知
师:目前,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3个长度单位,分别是厘米、分米和米,那么,老师想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量一下笔记本。
(学生动手量,发现问题。)
生:我们数学书厚度还没到1cm!
师:对呀,正是基于此,让我们今天再继续学习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度量单位,塔就是毫米,我们通常使用mm来表示。(板书:毫米)那么,老师不仅想问了,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就请同学们给老师答案吧(投影展示一把直尺)介绍: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所代表的数学度量意义就是1mm。希望同学们能体会一下1毫米的长度。
教师借助班级内一些较为常见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10毫米,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或者厚是接近1mm的。
师:老师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枚五角硬币和一张公交卡,请6个人成为1个小组,同学们要测量这些物体的实际厚度。
(学生6个人一小组进行合作测量。)
师:你们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生:很短很短。
生:要比厘米小好多。
师:是的,它们的厚度都很接近1毫米。请小朋友们捏一捏,感受一下1毫米。
(停留半分让孩子感受。)
师:拿出一张白纸捏一捏,这张纸的厚有1毫米吗?那么请小朋友们估算一下,估算一下多少张纸的厚度加起来是1mm。并且利用直尺进行集中测量,你估算得是不是符合实际?(课件呈现1毫米1毫米数的过程,数到10毫米暂停。)
引导:我们可以说1厘米等于……?
生:1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引导:再接着往下数1小格呢?再数1格呢?(课件呈现:接着数到15毫米。)
现在同学们能告诉老师数学书的厚度了吗?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还能用毫米作单位对什么进行测定
(分6人小组自由讨论。)
(3)小组学习汇报
师:首先请选择第一个小组的同学进行小组学习演示,并通过题目进行检验,第一组来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到现在,豆荚老师有个问题要考考大家了。(课件呈现豆荚老师的问题:你能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目测指导大概是多少,然后用尺子测量,和预测的很相近。
师:接着选择第二个小组的同学进行小组学习演示,并通过题目进行检验,第一组来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小朋友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支粉笔,根据橡皮的厚度和粉笔的长度利用合适度量单位,然后进行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橡皮厚度是1.5厘米,铅笔长度是14厘米
生:橡皮长度3厘米。铅笔长度是12厘米
三、教学反思
教案分析 篇二【关键词】案例教学 现状分析 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此处隐藏13532个字……)
Abstract Production Engineering is one of the main course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mainly student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Opened a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and production engineering case studies curriculum courses at three years, in teaching materials, material improvement,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exam done a lot of work and achieved some resul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performance analysis, etc. start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result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cours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 make a positive exploration.
Key words production engineering; case study; performance comparison
1 采油工程综合技术与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效果
采油工程综合技术与案例分析课程开设三年来,我校石油工程专业近300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的学习,这里对这些学生的相关学科成绩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对三届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纵向分析,以查找差距,指导下步改进。
(1:采油工程/采油案例;2:钻井工程/采油案例;3:完井工程/采油案例;4:修井工程/采油案例;5:高等数学/采油案例;6:公共英语/采油案例)
图1 采油工程综合技术与案例分析课程成绩相关性分析
(1)相关学科成绩分析。通过对我校石油工程专业285名学习了采油工程综合技术与案例分析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这些学生学习了采油工程课程的占100%,学习了完井工程课程的学生为260名,占91.22%,学习了钻井工程课程的学生为285名,占100%,学习了修井工程课程的学生为225名,占78.94%,以上课程全部学过的为210名,占总人数的73.68。此外,这些学生全部学习过高等数学和公共英语课程。选取这210名学生的以上课程成绩进行相关性对比分析,首先以每一名学生的采油工程综合技术与案例分析(简称采油案例)成绩为基数,其余课程成绩与之相除进行相关性分析(图1);其次是对这些学生的以上课程成绩进行区间频次对比分析(图2)。
(1:采油案例;2:采油工程;3:钻井工程;4:完井工程;5:修井工程;6:高等数学;7:公共英语;)
图2 相关课程成绩分布情况分析
根据图1 可以看出,采油案例课程的成绩与采油工程课程的成绩相关性最好,与高等数学、公共英语两门基础课成绩的相关性也较好,与完井工程、修井工程专业课的成绩相关性不强,究其原因来看:①采油案例课程的理论基础就是采油工程,该课程是采油工程理论的实际应用和拓展,两者成绩相关性较强是正常的;②采油案例课程与钻井工程、完井工程、修井工程课程的成绩规律性不强,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在校学生尚不具备较强的相关课程融会贯通的技能,不同领域的专业课的学习都较为孤立;③采油案例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的成绩相关性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因素,应该是好学的一部分学生在各门学科上都投入了相当的精力,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根据图2 可以看出,采油案例课程的成绩与其它课程的成绩频数分布情况类似,成绩在70~80分之间的学生人数最多,占学生总人数的41.4%,而从60~90分之间的人数占了学生总数的84.2%,说明该课程的成绩考核方式是正常的;此外,在分数分布的相关区间内,采油案例课程与采油工程的相关性最好,利用贝叶斯检验采油案例课程与采油工程课程的成绩差异分布,给定成绩置信区间(70,80),置信水平可达到85%以上,这也说明了采油案例与采油工程两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继承性。(2)课程开设以来成绩对比分析。该课程自2011年秋季开设以来,已经有三届285名学生参加学习。三年来,课程建设者和相关教学人员积极探索先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设备,补充教学案例,精选相关习题,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提高(表1)。
表1 采油工程综合技术与案例分析课程三年成绩对比分析表
从三年来的成绩分布看,保持了“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分布模式,成绩分布趋于更加合理,与前两年相比,2013年的平均成绩下降,无不及格现象但是中高档成绩人数下降,大批学生成绩集中于60~80分之间,且60~70分成绩人数最多。经过调查有两方面的原因:内部原因是前两年因为是课程的试验阶段,期末考试有大量教学中的原题或者是题型不变仅改部分次要条件的题目,这种类型的试题占60分左右,而2013年考虑到课程教学已经较为成熟,期末试卷中未出现原题,题型不变仅改部分次要条件的题目也仅占30分;外部原因是2014年春节较早,校园招聘会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正常的课程教学。对于内部原因,相关教学人员认为,应该继续吸收先进教学经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考试难度,以培养学生真正达到该课程设置的目的。
2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1)该门课程在我校率先开设,可借鉴的资源和经验不多,还需要两至三年的教学实践以丰富经验、充实教学内容;(2)该门课程必须以采油工程、完井工程、修井工程为先修课程,但是部分学生先修课程学习效果不够理想,严重影响该课程的学习,需要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上进一步做好与先修课程的衔接;(3)教学人员应拓宽教学素材收集渠道,在日常科研工作中注意收集、提炼相应知识以充实教学内容,使得课程更加贴近技术前沿;(4)应加强与矿场技术人员的结合,注意从矿场实际中寻找相应案例,丰富学习内容,并且更加贴近生产实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5)充分利用和发挥CAD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制作或完善课程题库、教学素材库,加强教学的交互性,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注: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011-02-03
参考文献
[1] 韩国庆,檀朝东。修井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
[2] 万仁溥。现代完井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3] 李克向。实用完井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4] 张学云。采油工程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J].职业,2011(20).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教案分析【通用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