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变形记教案设计(新版多篇)

时间:2025-07-03 08:52:49
变形记教案设计(新版多篇)

【导语】变形记教案设计(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变形记》 篇一

变形记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教学目的: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 :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绍见教师用书)

四。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D )

A.偌大(ruo)   重听(zhong)  积攒(zan)   黏性(nian)

B.羞赧(nan)   挪动(nuo)    颤抖(chan) 踅过(zhe)

C.咂巴(za)       跺脚(duo)    昏厥(jue)   瘸子(que)

D.皱褶(zhe)   蜷缩(juan)   愣怔(leng)  一瞥(pie)

E.思忖(cun)   撂下(liao)    譬如(pi)    胸脯(pu)

六。成语积累:

①     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怒气冲冲   目不转晴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   引人注目   不可思议   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   气喘吁吁   六神无主   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   精疲力竭   精神焕散   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少不更事   无济于事   全神贯注   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   为期不远   赫赫业业   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   心平气和   冥玩不化   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   闲言碎语   飞短流长   无可奈何

七。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九。布置作业 :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一。概述内容: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二。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3.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 ……此处隐藏30010个字……驱使读者透过这变形的巧妙“伪装”,更加清晰而深刻地看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问题。

这篇小说又是生动而感人的。卡夫卡深知仅仅依靠荒诞是无法打动人心的,因而在荒诞的故事情节中,巧妙地融人了写实手法,把细节写得真实而生动。既写出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虫形”“虫性”,又写出了他那善良、软弱、懊丧、焦虑、孤独、无助、忧伤、痛苦的“人心”,而且处处让人感到合情合理,令人读来感动不已。

二、亮点探究

1.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影响深远的经典形象,已经成为“变形人”的代称,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格里高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探究学习: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浓厚爱意和诗意追求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2.有人说,小说是靠形象来说话的。那么课文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探究学习: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即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可见),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及死后周围人的反应可见)。

3.的情节是荒诞不经的,又是平淡而无悬念的,但整篇小说却是生动感人的,这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试整理的行文线索,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提纲,再品味卡夫卡小说创作的这一特点。

探究学习:小说分三层展开故事情节。第一层,写格里高尔初变甲虫,引起惊骇,遭遇驱赶。第二层,写格里高尔虫性人心,忍受痛苦,眷恋家人。第三层,写格里高尔为家人所不容,深感绝望,断食而死。小说的情节形式是荒诞的,情节内容是平淡的。小说虽然没有设置悬念与矛盾冲突,却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最细小的生活细节,甚至包括吃饭、睡觉、看风景、休息、爬行等,以类似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之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来调动读者的感性认识,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从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4.从前面的问题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卡夫卡通过虚构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问题,请问用的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这一表现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学习:用的是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相比,其好处在于,它使读者在看到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后,产生一种惊异心理,会受到深深的震撼,迫使自己深入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5.小说中有如下三处关于“哭”的细节描写,试品味每一次“哭”的内涵并解说其作用。

(1)父亲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仿佛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随即犹豫不定地扫视了一下起居室,然后双手捂住眼睛哭了起来,他那宽大的胸膛颤抖着。

(2)“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说罢,她号啕大哭起来,她的眼泪掉在母亲的脸上,她用机械的手势动作擦拭母亲脸上的泪水。

(3)这时卧室房门开启,只见萨姆沙先生身穿他那身号衣走出来,一只胳臂挽着他的妻子,另一只胳臂挽着他的女儿。三个人都有点儿哭肿了眼睛;葛蕾特时不时将脸贴在父亲的胳臂上。

探究学习:

(1)是一次绝望的哭,因为家庭一时失去了经济支柱。

(2)是一次绝情的哭,是为了获取父母亲对她的支持,以达到抛弃格里高尔的目的。

(3)是一次虚假的哭,仅仅是为了格里高尔的死去而向外人作态。

三处“哭”的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这一主题。(学生对上述问题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强求答案的惟一性。)

6.小说中格里高尔变形后,家人对他的态度,除了父亲是前后一致外,母亲、妹妹都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你是怎么看待他们的态度转变的?

探究学习:母亲的态度由牵挂到冷漠,妹妹的态度由关爱到厌弃。她们态度的变化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说明在现代社会,在生活、工作的巨大压力下,亲情已不再是维系亲人关系的主要基础,所以在格里高尔成为家庭生活的负担后,亲情必然会被利害关系挤压得粉碎。

三、选题设计

1.试论变形人格里高尔形象的经典意义。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参读书目:

(1)杨恒达、陈戎女、范方俊《变形的城堡·卡夫卡作品导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2)袁可嘉《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怀文主编《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词典》,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4)叶廷芳《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蒋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卢健《论“变形人”何以成为经典形象》,《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

2.卡夫卡小说创作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参读书目:

(1)叶廷芳《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2)吴玉龙、吴涛《卡夫卡·现代艺术的殉道者》(历史的丰碑丛书·文学艺术家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叶廷芳《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一)·总序》,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曹国臣《论卡夫卡的创作与现代小说美学》,《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

3.卡夫卡与鲁迅《祝福》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参读书目:

(1)杨恒达、陈戎女、范方俊《变形的城堡·卡夫卡作品导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2)怀文主编《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词典》,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3)陈停、刘建军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卢健《论“变形人”何以成为经典形象》,《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

(5)蔡澄清《鲁迅作品教学浅谈》,安徽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6)许杰《鲁迅小说讲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袁良骏《分享鲁迅》(思想之旅书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8)钱理群《:“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语文学习》1993年第7期。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变形记教案设计(新版多篇)范文。

《变形记教案设计(新版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