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学论文——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印度农业论文 篇一浅析印度农业生产
摘要:印度自独立以来,工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印度仍然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从印度经济发展史来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2006年数据显示印度农业GDP占全国GDP总量的18%。本文就印度的农业生产展开详细分析,并结合印度农业现状对印度农业的特点加以论述。
关键词:印度 农业 生产 特点
一、印度农业的发展历程
独立前,印度农业长期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粮食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独立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和支持合作社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使农业得到很大长进。通过土地革命,消弱了封建大地主的势力,将地权分散到中小地主阶级手中,资本主义农场逐渐兴起。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推广以高产良种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改良,即“绿色革命”。包括扩大灌溉面积,引进、培育、推广高产农产品,使用化肥,提高机械化水平等。“绿色革命”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摆脱进口粮食的负担,从此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为增加食物来源,特别是动物性食物来源,印度又开始先后推出发展牛奶生产的“白色革命”和发展渔业生产的“蓝色革命”,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二、印度种植业
印度农业规模大,种类多,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印度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其中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一)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种植约占总播种面积的75%和种植业的55%,以水稻、小麦为主,还有高粱、玉米等杂粮和豆类等。其中印度的稻谷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0%,占粮食总产量的40%,居世界第2位,成为世界上主要稻谷生产国。小麦占粮食总产量30%,在世界也居第2位。
(二)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4%,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5%,种类繁多,以棉花、黄麻、茶叶、甘蔗以及花生为主。印度是世界重要产棉国,最大的茶叶生产和主要出口国,最大的花生、红花、蓖麻、油菜籽、芥末的主要生产国。
(三)印度的四大农业区及其分布
根据印度各自然条件的差异、社会经济特点以及农作物分布状况,将其分为四个农业区。分别是东北部的水稻、黄麻、茶叶区,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平原,该区的黄麻和茶叶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0%和80%;西北部的小麦、杂粮、油菜区,指印度河,恒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周围山地,该区灌溉条件较好,是“绿色革命”的重点区,这里的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油菜占90%,甘蔗占50%,芝麻占75%;半岛的杂粮、棉花、花生区,范围包括德干高原和沿海平原,该区生产水平较低,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60%,花生、烟草占全国80%;以及西南的水稻、热带作物区,指的是西高止南段和沿海平原,是胡椒、咖啡、腰果、椰子、木薯、香蕉和橡胶集中分布地。
三、印度畜牧业 印度的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30%,其中养牛业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65.8%,这也奠定了印度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据估计,世界上约有10亿头牛,其中印度最多,约有2.8亿头,占全球总数的28%。而牛对印度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印度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牛是主要的动力来源可以耕作、拉车,、磨面等;牛是农业副产品的重要消费者,牛主要食草, 稻壳, 玉米秸秆等,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处置问题;印度的牛大概每年总产出8.5亿吨牛粪,成为家庭燃料的主要来源,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很好的解决了废弃物的排放问题;牛提供了大量的牛奶,2002年,印度的牛奶产量居世界首位,为印度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由于印度视牛为神物,所以印度人并不食用牛肉。
家禽业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印度家禽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长达到15%—20%,在世界各国禽肉部门是增长最快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家禽业快速发展,无论是家禽饲养量,还是禽肉和禽蛋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2005—2006年印度肉禽的屠宰量达20.5亿只,占世界肉禽屠宰量的3.95%,仅次于中国、美国和巴西,排名世界第四。
四、印度农业的特点
1、人均土地规模较小, 小农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封建、个体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 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 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造成这种情况,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 虽然印度在独立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并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 但大多并未认真执行, 成效不大。因此, 在经历了长达40 多年的土地改革后, 印度的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其二, 由于印度人口不断增长, 导致了对大块土地持续不断的再分配, 使土地变得越来越零碎。基于以上因素, 印度农户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较小, 在这种情况下, 小农户就不能也无力对土地进行任何有价值的投资, 也无力进行其他必要农业活动。
2、农业现代化程度和范围不够, 农业的生产方式差异很大
自“绿色革命”后, 印度农业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现代化的发展, 但农业现代化程度和范围仍然不够。在农业内部, 农业先进技术大都局限于小麦和水稻, 而其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仍被排斥在现代化的大门之外。在地域范围上, 农业先进技术的广泛采用也仅限于西部少数几个条件较好的邦, 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速度缓慢, 成效并不明显。在生产方式上仍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 机械化程度很低, 现代投入较少, 85 %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 60 %的耕地无灌溉设施, 靠雨水灌溉。改良种子, 化肥, 杀虫剂等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 土地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土地生产率仍然较低
印度根据自己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特征, 选择了采用“土地节约型”技术, 用相对丰富的劳动力去替代稀缺的土地, 充分提高土地生产率, 并充分利用劳动力, 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这样一条农业现代化道路。经过40 年的发展, 印度的土地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明显的。小麦是受惠于“绿色革命”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因此有人将“绿色革命”称之为“小麦革命”。虽然如此, 印度小麦每公顷2770 公斤的单产也仅比其邻国如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伊朗等国的单产要高一些, 但距离中国每公顷的3885 公斤, 还有一定的差距, 和法国的每公顷7449 公斤, 英国的每公顷8043 公斤相比则差距巨 ……此处隐藏18533个字……引进外资和开展外贸。而印度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了在“华盛顿共识”框架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积极引进外资。但两者在利用外资的背景方面也有共同之处:一是两国独立建国以来的既有经济发展模式都走到了尽头,迫切需要寻求新出路。二是两国都看到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并且积极把握这个机遇。
冯媛媛在《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探析》中和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都分析了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现状:1)无论是从流量角度还是从存量角度,中国FDI流入量远远多于印度;2)从产业结构方面看,外资在中国更多流向硬件制造部门,FDI在印度更多流向软件部门和离岸服务业;3)中国和印度总体引资环境差距较大,中国的引资环境总体好于印度。
而鲍洋在《“金砖国家”引进FDI的环境效应比较研究》中则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方面探讨“金砖国家”引进FDI环境效应的传导路径。印度引进FDI的环境效应是正向的,中国的是负向。这说明中国应向印度学习,控制FDI的负向规模效应,加强环境管制,提高引资门槛,提升引进的FDI的质量。陈涛涛、潘文卿、陈晓在《吸引外资对于对外投资能力的影响研究》中对中国和印度进行国家层面数据的尝试性检验,认为引进外资对中国的对外投资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印度的外资流入对本国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造成两国引资差异的原因
1.中国引进FDI规模和数量大于印度。
何济川在《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中指出,印度在吸引外国私人投资的政策偏严,条件苛刻,使得外商直接投资远远落后于中国。而冯媛媛则认为,印度经济体制改革比中国晚10年,中国经济发展较快,引资环境总体较好,使中国FDI流入量远高于印度。
2.印度资本市场化程度高于中国。
冯媛媛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购买力增大,对耐用消费品以及日常非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激增,对市场寻觅型FDI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印度的呼叫中心、共享服务中心、IT服务业和研究与发展项目等格外发达,因此,在印度,FDI更多流向软件部门,流向离岸服务业。鲍洋在《“金砖国家”引进FDI潜力指数比较研究》指出印度与中国国情相似,优势因素相似,但印度高技术人才储备丰富,便于跨国公司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同时,印度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引进FDI的比重较大,其次是制造业,主要表现为资产寻求型;中国制造业引进FDI的比重较大,主要表现为效率寻求型。
3.印度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受外资流入影响比中国大。
陈涛涛、潘文卿、陈晓指出虽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能力多得益于政府的激励政策;而印度的对外投资更多是源于企业自身能力的积累。他们同时还指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大都属于我国的战略性行业,也是限制外资进入的行业,溢出效应有限,所以这些行业中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力的形成,与该行业中外资的流入没有明显的直接联系。但在制造业中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而在印度的制药业和软件业中,跨国公司与印度当地公司合作,学习跨国公司的研发及管理经验 并且在合作中跨国公司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因此,印度的的外资溢出效应在各行业是普遍存在的。
三、印度引进外资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与印度相比,中国要早十几年进行改革开放,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抓住经济全球化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加以利用,大力开展外贸和引进外资。但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独具特色,在引进的外资水平和利用外资上都要先进于中国。
唐以今在《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之比较研究》中指出应利用外资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外资应向服务业转移,进一步改善经济环境,以更好的引进离岸服务业,同时加强中印互补性经济合作。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为了继续保持我国吸引FDI的优势,在目标定位、加强对高新技术的产业投入力度及重视人才培养和重视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方面应向印度借鉴经验。
聂平香、郝红梅在《当前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调整》指出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性。利用外资是神话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是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有力支撑,是增强产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面对我国利用外资出现的问题,如:郑良芳在《引进外资的得与失问题研究》中指出:1)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和渗透,外资企业已经控制了我国一些重要的产业领域,影响到我国经济安全。2)跨国零售巨头挤占中国零售业。3) “洋腐败”滋生新买办和洋垄断。4)有的跨国公司为了追逐利润,在我国公开排污等问题。聂平香、郝红梅认为:一是统一思想,坚持利用外商投资;二是转变观念,创新外资管理体制;三是规范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四是深化服务开放业,培育外商增长新优势;五是制定有效措施,提高中西部外资水平;六是创新外资方式,引导发达资本进入。
于增成在《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几点冷思考》中从国内角度出发,认为更好的利用外资需要:控制引进外资规模,积极促进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加强对国内企业的保护和扶持,保护民族品牌和民族企业;重视发展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依赖和迷信国外技术;改善我国利用外资的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结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和印度想要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外资,都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注重引资质量和引资水平,把国内引资政策和国外投资行情结合起来,加强对在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指导,优化投资结构,以达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J]。经济师。2011(12):66-67 [2]王海燕。引进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管理观察。2013,9 [3]杨宏斌,杨志宁则。印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特点及新发展。南亚研究季刊。2002(3):9-13 [4]冯媛媛。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探析。北方经济。2007(1):141-142 [5]鲍洋。“金砖国家”引进FDI的环境效应比较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2(8):128-136 [6]陈涛涛,潘文卿,陈晓。吸引外资对于对外投资能力的影响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11(5):4-13 [7]何济川。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亚太经济。1997(3):54-56
[8]鲍洋。“金砖国家”引进FDI潜力指数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2):46-50 [9]唐以今。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之比较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5):35-38 [10]聂平香,郝红梅。当前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调整。国际经济合作。2013(2):48-51 [11]郑良芳。引进外资的得与失问题研究。区域金融研究。2011(3):4-9 [12]于增成。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几点冷思考。经营管理者。2014,6.上期:155-156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大学论文——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