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故事的结构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编辑讲故事:故事的结构 篇一编辑讲故事:故事的结构
我要讲的是故事的结构问题,分三次,今天说的是“故事结构的三大原则”。
什么叫结构?结构就是某一本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说,所谓“故事结构”,即组成“故事”的语言、事件、情节、人物、线索等要素的一种组合形态。
结 构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举例来说,一个画家作一幅画,他在挥毫泼墨之前,首先要在数尺素绢之上作结构上的统筹规划、谋篇布局。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得好: “编戏有如缝衣,起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功,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李渔说的是编戏,其实 编故事是一个道理,如果我们在动笔之前没有对“衣服”的袖、领、肩、襟、身等各个部位周密筹划,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系统,那是无法缝制成一件合体的“衣 服”的。
各种文体都有结构问题,那么,“故事”在结构问题上又有哪些原则性要求呢?
1.故事的结构系统是以“事件”为轴心的。
由 于“故事”是以情节为核心的叙事文学,因而它的结构必定是以事件为轴心的,这一点和“小说”有着很大的不同,小说可以以人物为轴心,而“故事”则万万不 能。我们的一些作者对这一点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他们的作品中,就结构而言,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偏离“事件”这一“轴心”而向“人物”倾斜,凡是出现这种状况 的,其作品必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非故事”的结构状态。
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制作教学第一大师的罗伯特·麦基说:“事件或者是人为的,或者 能够影响到人,这样便勾画出了人物;事件必须发生在场景之中,于是便生出影像、动作和对白;事件必须从冲突中吸取能量,于是便激发出人物和观众的情感…… 故事的‘组合’有如音乐的构思,什么该取?什么该舍?什么该前?什么该后?”
从罗伯特·麦基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不仅是“故事”,即使是电影,“事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性”作用,人物、场景、情感均由此而生,忽略了“事件”的结构无疑是绝对失败的构架。
以《故事会》3(上)为例,诸如《窗台上的圣诞树》、《夜宴》、《和推磨有关的奇案》、《绝对宝贝》等,尽管篇幅有长有短、情节有曲折也有相对简单的,结构有复杂也有相对简约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其结构均是以事件为核心的。
我 们不妨对《窗台上的圣诞树》作一点较具体的分析:故事一开始是从孙成这个人物写起的,但很快即进入了故事所设置的事件之中——1)电话相约;2)餐厅相 见;3)游戏裁决;4)共看电影;5)放圣诞树;6)见红帽子;7)寻找儿子;8)女孩回家;9)见圣诞树;10)又见朱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么一个篇幅并不长的故事中,我们清晰地感觉到了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作品的一条线索,那就是由时间、人物、环境、事由等组合起来的事件发展的线索,这条线索始终没有断,始终没有散,始终没有偏。
故 事的结构必须以事件为轴心,这一点对我们作者的启示尤为重要:当你准备创作一个故事时,当你的构思过程开始时,你必须要以“事件”为轴心,你的构思的全过 程必须紧紧围绕着“事件”这个轴心展开,你如果不以“事件”而以“人物”为构思的轴心,则必然离“故事”远而离“小说”近。
当然,“故事”也属文学范畴,塑造人物同样是它至高无上的任务,要处理好事件和人物的关系,既不能见人不见事,也不能让事件淹没了人物,这是“结构”之外的命题了,在此不再赘述。
2.故事的结构应该符合讲述性的基本特点。
“讲述性”是故事最基本、最根本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结构才是符合讲述性的呢?
我 们上面说的“以事件为轴心”的结构,是故事能够讲述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生活实践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事件”是最容易讲述的,当你在陈述一件事情的发生过程 时会头头是道、井然有序,而在转述一次座谈会上若干人员无序、散乱的发言时则会力不从心、张口结舌,因为前者的核心是集中的“事件”,而后者的核心是零碎 的“话语”,这也正是我们主张在一篇故事中情景性的动作应该多些、非动作性的对话应该少些的原因所在。
除了“以事件为核心”之外,要使故事的结构合乎讲述性这一特点还应该注意的是:单一性、顺序性、完整性。
“单 一性”是指一个故事应该始终围绕着一个事件、一条线索展开,有些作者在一个故事中讲了两件事情、设计了两条线索,于是就出现了脉络紊乱的弊端。有人会说: “难道在我的故事中不能设计主线和副线吗?”我们的回答是:在一个篇幅不太长、结构不太复杂的故事中,一般情况下确实是不能出现两个事件、两条线索的,即 使是在中篇故事中,即使是在必须出现两个事件、两条线索的情况下,也必须把次要事件、次要线索以一种极其简略的方式处理之,必须要注意讲述的单一性。
“顺 序性”是指我们在构建一个故事的结构时应该尽量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安排、设计,即使要运用倒叙、插叙,也应该减少这种“非顺序性”的表达手段在运用 上的次数和密度,只有顺叙的表达手段才是最符合讲述性这一要求的,有些来稿就是因为倒叙和插叙过多而导致了讲述上的不清晰,从而影响了作品的质量。前不久 有一篇稿子,通过了三审,临发稿之前又把它撤了下来,因为我们总觉得这故事没有把事情讲得很清晰,后来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这个作品所讲述的事件本身很复 杂,其内在事理又很难说清楚,这样的作品,只有用顺叙的表达方式才有助于把事情说清楚,而作者偏偏又用了几次插叙,使时空顺序倒置,以至使原本就不太容易 讲明白的事更无法讲清楚了。
“完整性”是指在一个故事作品中应该包含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过程,没有“开端” 会使你的讲述显得突兀而生硬,令读者或观众莫名其妙、不得要领;没有“发展”会使你的讲述缺少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从而使事件的“事理”缺少逻辑性和必然 性;没有“高潮”会使你的讲述平铺直叙、一览无余,令读者或观众味同嚼蜡、索然无趣,同时也使故事中事件的发展缺少应该达到的高度;没有“结局”会使你的 讲述丧失应有的完整感,梁山伯、祝英台在死后还要化成蝴蝶、以此显示一个完美的“结局”;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在“百家讲坛”上作了四十多次有关收藏的讲座后 也没忘记要在最后来一个“大结局”,这都表明了“结局”的重要性。
所以,一篇故事作品,只有注意了单一性、顺序性、完整性,才能在结构上体现讲述性,才能更好地符合读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的“口耳相传”的基本特点。
3.故事的结构应该是诸元素和谐结合的统一体。
一 个故事里包孕了诸多元素:事件、背景、环境、人物、情节、线索、悬念、节奏、表述方式等等,这诸多的元素应该和谐、完美地统一在一个结构框架里,要做到这 一点并不 ……此处隐藏32296个字……固定不变的。对于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篇幅的故事来说,节奏都是不同的。因此我只能根据个人的经验,试着来总结一些原则:
原则一:“不要浪费你读者的时间。”
“一吐为快”是每个表述者的根本愿望。作为一个故事作者来说,由于对生活的不断挖掘和思考,内心有很多要表达的东西,迫切地想告诉读者,于是会不由自主地借助某些片段,表露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或者,有些作者抱有对读者的善心和关怀,担心读者一下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意思,或者会对某个细节产生疑问,于是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解释说明,或回溯缘由。
这样的写法固然能让作者很过瘾,但我不得不提醒:故事的读者是很无情的。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归结为一句话“这事儿后来怎么样了呢?”。他们会容忍并赞扬你独特有趣的讲述方式,但对你冗长、反复的表达或者脱离情节本身的议论感到不耐烦,他们宁可自己从故事情节中体会生活的味道。
读者在阅读故事时,和阅读小说、散文、诗歌时的心境是不同的。当他拿起一篇故事准备阅读时,他都有一个心里的预期,他将要阅读的是一个以情节为主要核心价值的文学作品,当然如果你想通过这个情节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最基础的判断好坏的标准是情节。就如同你拿起一瓶啤酒,你不会因为它喝起来像茅台,而觉得获得了超值享受。因此,只有围绕核心情节来展开的叙述才是适当的、需要的。
同时,不要忘记你的读者也是有思想、有知识的人。阅读文学作品的人,会开启他们的文字转化系统,将书面符号转化成直观的印象,一旦这个系统开动,思维就开始了。换句话说,读者会运用自己的日常习得,自发、自动地帮你完善你没有告诉他们的东西。这点,和那些埋在沙发里的“电视土豆”并不相同。因此,如果对一些读者业已明白的事情反复交代,读者们会非常反感,因为他们会认为你低估了他们的智商,并且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当然,这其中的“度”的把握需要一些经验,主要的原则还是围绕情节、尽量精炼。
原则二:“让你的读者喘口气。”
情节紧张、环环相扣的故事固然不错。但“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并不一定是好故事。事实上,对很多故事来说,场景和段落的概念还是需要的。
读者的注意力维持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不能保证让你的读者全神贯注地看完你的故事,那么就应该在叙述中“张弛有道”。在主要情节时让读者兴奋起来,同时要适当安排过渡,让读者稍稍松弛一些,以便迎接更精彩的下个部分。讲故事有时像上菜,要一道一道有规律、有层次地来,而不是一股脑地全堆在读者面前。这样读者就能更方便地“消化”故事情节。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故事中常常会用“三段法”,戏剧中常常用“幕”来分割。因为它要留给读者或观众以喘息的空间。
对于那些无法分成三段的单一事件来说,一个核心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尾,或者那些构成事件的、有层次的要件,都是我们进行割离的参考标准。让人容易理解便于记忆的故事,是那种可以明晰地判断出“首先……然后……其次……最后……结果……”的故事。而不是只能看到“……………………………………”的混沌故事。
原则三:“读者是来看戏的。”
我经常能收到这样的故事,它的叙述足够精炼,表达足够清楚,情节也足够连贯。但看起来却始终不像一个故事,反而让人感到像是一个按了“快播”键的影碟,有一种“急吼吼”地感觉。的确,故事的第一要务是情节事件。但并不是很利索地把事情交代完了就行了。故事毕竟是一种文学,而不是案情报告。它反应的是生动的人和事。因此,故事还需要让人看到生动的场景,让读者看到一场“戏”。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给小朋友讲故事的情景,是不是时不常地要模仿一下人物的动作?是不是有时候还要把手指头竖在头顶上,化装成一只兔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讲述对象对这种鲜活的形象很感兴趣,他们不会责怪你因为模仿故事中一个啰嗦的人讲话,而耽误了他们的时间,反而会被你逗得哈哈大笑。因此,在读者感兴趣的地方,围绕着故事做些展示,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现在,我们不需要再竖起手指来讲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了。因为读者已经能帮你完成一只兔子的形象。读者感兴趣的是:日常平衡的人物关系,被突发事件打破后会如何演变;充满复杂情感纠葛的两个人,见了面后会如何对话;眼看不能解决的矛盾,在最后能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解决。因此在这里不妨把节奏放得慢一些,多费些笔墨,把戏做足做细。特别是最后的悬念就要揭开的时候,不妨吊吊读者的胃口,多反复两下(当然要适可而止,不要超出读者的忍受限度),相信你的读者会一边责怪你的啰嗦,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下去的。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个朋友告诉了我这样一件奇怪的事:
这个朋友和他奶奶一起,住在上海附近的一个小镇上。这个小镇上住得人不是很多,所以一到晚上,四周就变得很寂静。
有天晚上,这个朋友吃完晚饭出门了,只有奶奶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做做家务,休息休息。朋友刚出去一会儿,奶奶就听到敲门声:“笃笃”……
奶奶出去开门,打开门一看,门外一个人都没有……
奶奶有些奇怪,出去左右看了看……还是没看到有人。于是奶奶就进房间去了。
一会儿,又听见有人敲门,“笃笃”“笃笃”……奶奶又去开门,打开门一看!
还是没有一个人!
奶奶心想,是不是那个小孩子和她开玩笑,又进了房间。
又过了一会儿,敲门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奶奶有点慌,也有点火。她出去“噌”地打开门,却发现门外……
你觉得是啥?
……
还是一个人都没有!
奶奶就进了房间,心想,是不是自己孙子最近和谁闹矛盾,人家来搞鬼。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敲门声一直断断续续,但是奶奶一直呆在自己房间没去开门。
直到,几个小时后,我朋友回家了
奶奶就去问我朋友:“你最近有没有和谁闹矛盾?今天晚上一直有人敲门,可是我去开门,外面一直没有人!都快吓死我了!”
我这个朋友仔细想啊想,好像没和谁闹矛盾啊,难道是谁家的小孩无聊捣鬼?那也没这么好耐心敲几个小时啊。
突然,我朋友发现了什么!他慢慢走向奶奶的身后……
你觉得是啥?
……
……
……
……
朋友走到奶奶身后
……
……
……
……
……
……
……
……
……
……
……
……
……
……
……
……
……
……说:
……
……
……
……
……
“噢,我qq忘记关了……”
如果你坚持看到了这里,说明我吊胃口的目的达到了,文章结尾处的节奏的确可以放慢一些。
谢谢!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故事的结构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