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有关春节的习俗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川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篇一1、祭灶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这一天,老人们会“请”一幅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恭恭敬敬挂在厨房。厨房内方桌上,摆上红枣、核桃、柿饼、灶糖等四盘“干果”,前三样可随机变化,但灶糖(芝麻糖)必须有。
2、扫尘
首先就是在春节的时候为房子打扫干净,这样就可以迎接一个新的一年,但是在过年当天是不允许这样做的,这是会给家里人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应该在春节之前去做这些事情。
3、贴春联
针对四川人来说他们过年的时候也会贴上春联,这是全中国的人都会做的一个是,因为春联代表着吉祥如意的的,另外也有着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字形式,这样会给我们的节日带来一些喜庆的。
4、贴窗花
在民间的时候四川人喜欢在窗户上贴一些美丽的剪纸,也就是窗花,因为窗花不仅能烘托一下春节的气氛还会有一定的装饰性,给家里带来一种喜庆的气氛,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做法。
5、倒贴“福”字
还有就是在四川的民间故事中,福字要倒着贴,这跟其他地区的风俗是一样的,因为福字倒着贴会寓意着福到了,是一个很好的寓意,大家都会这样做。
6、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春节饮食习俗 篇二一、春节饮食习俗之腊八粥
“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二、春节饮食习俗之春节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三、春节饮食习俗之春节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四、春节饮食习俗之元宵
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五、春节饮食习俗之春卷
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吃春饼的`食俗也影响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作春盘,并作诗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本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春节习俗 篇三祭灶
灶神是民间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萨,被尊称为“灶君司命”。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间尊奉的一位大神。据占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或说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神农氏(炎帝)的“火官”,黄帝作灶的“苏吉利”为灶神,是五皇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尊敬。灶王龛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的神像,或将神像贴在墙上,上书“东主”、“人间监察神”等文字,两旁的对联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一家老小的安全。
民谣云:“二十三,糖瓜粘。”这是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又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指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老百姓在二十四日,水上船家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其意在于欢送灶王府君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行为。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新的一年中这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爷之手,由他掌握处置。因此,每户人家都十分重视祭灶。祭灶多在黄昏人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王神像敬香,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再摆上纸马和草料。焚香完毕,请出灶王神像,连同纸马 ……此处隐藏5645个字……公明。根据道教传说,赵公明本为终南山人,自秦时就隐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简称“赵玄坛”。旧时财神庙和各家各户所供的财神,乌面浓须,怒睁圆眼,头戴铁冠,一手执钢鞭,一手捧元宝,身下还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坛”之称。传说这位赵公元帅执掌除瘟翦虐,驱病禳灾。凡有冤抑难伸,他会主持公道;人们买卖求财,他可以使之获利。他原先的职分并不是专职的财神,但能使人获利,别无他人可以代替,民间便把他看做财神了。但他性懒而散淡,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五这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很随意,不知道去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凌晨五时起床,出门焚香献牲,鸣放鞭炮,抢在前头迎接他。返家之时,一般摘柏树枝一支,象征财神,带回家中,插在神龛之上,每天焚香膜,财源不断。特别是各大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初五“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抢路头”亦即“迎财神”。
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还有一层含义,即初五(又叫“破五”)之后,年事活动基本结束了,士农工商,一切进入正常的生活,因此“接财神”便成为新一年事业开端的头件大事,表示新一年中财运亨通,前程似锦。这一习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不过,在商业发达的地区和民间,迄今仍然流传下来。
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据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尘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诗人姚合还写有《晦日送穷三首》诗,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干门看,无人不送穷。”可以看出送穷之风在当时已相当普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送穷鬼》录前朝人的词有:“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关于送穷的日期,有几种说法:记》说,是在“人日”(正月初七)月初六。同是一本书,其引《图经》又说:“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之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还有一说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因据《文宗备问》说,“穷鬼”本死于正月晦日。三个送穷的日子虽各有异,各地送穷的时日也各不同,/R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送穷风俗具体的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樯。”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愿望。
舞龙
从新春佳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广大城乡,街头巷尾,晒场草坪,条条长龙欢腾起舞,为节日增添欢乐和热闹的气氛。
龙的形象出现在史前原始社会,源于先民的“图腾”崇拜,我们的远祖炎黄以前的伏羲氏(太皡)时代就开始以“龙”为图腾。古时,先民们以为“龙”能呼风唤雨,所龙来祈求风调雨顺,四季丰收。民间还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个长于养性修身和纵横捭阖之术的鬼谷子,偶遇骄横的金角老龙王日下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老龙王有意打破鬼谷子所算,在呼风唤雨时,随心所欲,在城内下了四十八点,城外只下了三十六点,结果,淹死了城内百姓。这件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问罪下来,将老龙王贬下凡间。老龙王深感内疚,为了将功赎罪,只好在每年新春之际,逐户登门向百姓赔礼道歉,许诺新年风调雨顺,确保丰收。后来,劳动人民据此创造了龙灯舞,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表现欢,陕的心情,以示制服龙王。
“舞龙”,也称“龙灯舞”,汉代的民间已相当普遍,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舞龙”是少不了的节目。“龙”由彩布绷成,常见的有九节、十一节、十三节,每节由一人舞;有的长达数百节,数百人舞动,浩浩荡荡,煞是壮观。“舞龙”之风一直沿袭至今。
旧时舞龙一般由帮会山头组织,目的是向有关系的码头,机关,团体、商号、绅士拜年。现在多数是由政府机关、民间团体或企业承办,目的是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拜年。舞龙队通常由一支庞大的队伍组成,除了舞龙人员外,还有花船队、车灯队、高跷队,南方一带还有舞狮队。凡是队伍经过,人们就放鞭炮迎接,各队依次表演,以示热烈和拜年。鞭炮放得多的,各队的表演就会长些。舞龙,已成为华夏儿女过年的一种独特欢庆形式。
春节的来历 篇四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__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有关春节的习俗新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